2023年6月15日下午,来自西南财经大学的赵琳教授带来了主题为“Regretful Newsvendor: Experimental Evidence with Neuro Data”的讲座。赵琳教授在Management Science、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Review of Corporate Finance Studies、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等国际期刊上发表了三十余篇学术论文,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决策理论与方法、行为经济学、行为管理学,以及其在投资、生产和消费决策方面的应用。

1. 研究梗概
讲座开始,赵琳教授首先从基础的报童模型(newsvendor model)并介绍了该模型理论上的最优决策。之后他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经常不会遵循理论上的最优策略,而倾向于选择均值作为订货量。对于这一现象,有两种常见的解释:一种是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即人们有时会高估均值在概率分布中出现的概率;另一种是后悔厌恶(regret aversion),即人们在做决策时可能会犹豫不决,受到后悔情绪的影响而倾向于选择均值。赵琳教授及其合作者在研究中聚焦于“后悔”这一心理因素,并运用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的脑电成像技术(EEG),旨在从神经层面探索后悔情绪对决策者行为的影响以及算法推荐的作用。
2. 实验设计
赵琳教授对整个实验设计进行了介绍。该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了简单而直接的报童模型实验,只给被试者提供两个选择,以区分他们在决策失误时后悔的程度,并采用脑电记录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大脑活动情况。第二阶段被试需要在一个均匀分布的选择范围中给出自己认为获得最佳收益的数据,以探究不同后悔程度的被试者的选择偏好。范围中给出他们认为可以获得最佳收益的数据,以研究不同后悔程度的被试者的选择偏好。第三阶段,主试会为被试者提供算法推荐的最优订货量,然后再让被试者做出决策,以研究不同后悔程度的被试者对算法参考值的接受情况。

3.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1) 后悔会导致追逐效应,即对于容易感到后悔的决策者而言,上一轮的结果对下一轮的决策产生会产生更大的影响;(2)当决策集呈均匀分布时,为了避免后悔情绪,容易感到后悔的人更倾向于选择均值;(3)在提供算法给出的参考值后,绝大多数决策者会根据算法的参考值向更优的方向调整其决策,且容易感到后悔的决策者对参考值的依赖程度更高。

4. 交流讨论
在讲座的最后阶段,赵琳教授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回答了关于传统问卷与脑电波检测实验效果对比、对同一现象多种解释的区分以及实验次数对结果的影响等问题,并展开了交流与讨论。


